首页 >健康生活 >中医频道 >中医诊疗 >中医妇科 > 经行泄泻

经行泄泻

更新时间:2024-03-29 21:16:39

【概述】

每逢月经来潮时大便溏薄或泄泻次数增多,经后大便恢复正常者称“经行泄泻”。本病一般在月经来潮前2~3日即开始泄泻,至经净后,大便即恢复正常,也有至经净后数日方止。这种证候可持续数年,日久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以育龄期妇女多见,中药治疗预后良好,属中医的经行前后诸证,相当于西医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经行泄泻主要原因是脾气虚弱为主,或因血虚肝旺,克犯脾气,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温运失常。本病的治疗以健脾止泻为主,调经为辅。如因肝旺脾弱者宜健脾抑肝。如因肾虚脾弱者直健脾温肾。

【病因病理】

1.脾气虚弱 脾司运化,脾气主升,脾能统血。

当经行之时,则血注于冲脉,以为月经。如因脾气素虚者,经行时而脾气更弱,以致运化无权,清气下陷,导致水湿停滞于肠,而为经行泄泻。

2.肝旺脾弱 肝主藏血,其性喜疏泄条达,如因肝气郁结,肝郁横逆,克制脾气,则运化乏力,而脾气益虚冰温下流,亦可引起经行泄泻。

3.脾肾两虚 脾之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运以助消化,肾阳不足,则导致脾阳不振,湿浊内聚,经行脾肾更亏,湿困脾阳而致经期大便泄泻。

【诊断要点】

1.根据每逢月经前或月经期出现大便溏薄或大便泄泻,经净后大便恢复正常进行诊断。

2.需与慢性肠炎及其他肠道疾病作鉴别,可作大便常规检查、大便培养和肠镜检查等。

【辩证分型】

1.脾气虚弱 经前或经行大便泄泻,呈周期性的发病,轻者大便溏薄,重者大便清稀,每日2~3次,下腹隐隐作痛,或不痛,或肠呜,面色少华,精神倦怠,饮食不佳。苔薄白,舌淡胖,脉迟缓无力。

2.肝旺脾弱 经前或经行大便溏薄或泄泻,倦怠乏力,少腹、胸胁胀痛,腹痛即泻。苔薄白,舌淡,脉细而弦。

3.脾肾两虚 月经前或经行大便清薄,或五更泄泻,面色晦黯,腰腿酸软,下肢畏冷,或脐中隐痛,小便清长。苔白滑,舌质淡,脉沉迟,或沉细。

【分型治疗】

1.脾气虚弱治法。健脾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0克 黄芪15克 炒白术12克 茯苓15克 桔梗6克 陈皮6克 炮姜5克 淡吴萸6克 淮山药12克 六神曲12克加减:经行量多者,加仙鹤草30克、花蕊石15克;腹胀者,加木香9克、积壳9克;纳少者加砂仁3克(后下)、木香6克;脾阳虚甚者,加附子6克(先煎)。

2.肝旺脾弱治法:抑肝健脾。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炒白术12克 炒白芍9克 防风炭9克 陈皮6克 柴胡9克 吴茱萸3克 木香6克 茯苓9克 生姜3克 炙甘草3克加减:胁痛者,加郁金9克、八月札9克;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者,加女贞子9克、仙灵脾9克、佛手片9克;苔腻者,加川朴10克、枳壳9克、山楂炭10克。

3.脾肾两虚治法:温肾健脾。

方药:健固汤合四神丸加减。

党参12克 炒白术10克 茯苓12克 炮姜炭9克 补骨脂12克 肉豆蔻10克 巴戟天10克 肉桂5克(后下)炙甘草3克 大枣10枚。

加减:大便久泻不止者,加河子9克、乌梅肉10克、禹余粮12克、煨肉果9克;月经失调,腰酸膝软者,加仙灵脾10克、巴戟天10克、怀牛膝9克;经量少者,加益母草12克、香附9克。

【中成药】

1.四神丸 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用于肾虚泄泻者。

2.香砂六君子九 每日2次,每次5克,吞服。

用于脾虚泄泻者。

3.暖脐膏 贴于脐部,用于寒证泄泻者。

4.健脾丸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脾虚泄泻者。

5.右归九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脾肾阳虚者。

6.归脾丸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脾虚泄泻,伴月经失调者。

【简便方】

1.生姜5片、红糖30克,水煎,分2次服。用于寒泻者。

2.白扁豆60克、红枣60克(去核)、黑糯米适量,煮粥。用于脾虚泄泻者。

3.淮山药50克、糯米适量,煮粥服用。适用于脾虚及脾肾两虚者。

4.制附块30克、糯米适量,煮粥。适于肾虚五更泄泻者。

【其它疗法】

体针 取足三里、肾俞、大肠俞等穴,温针或文灸,每日1次,每次选2穴,交替选穴。用于脾虚或脾肾两虚之泄泻。

【注意事项】

l.经行泄泻与体质虚弱有关,尤其是牌和肾虚弱者,因此平时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预防本病的发生。

2.经行泄泻者少食油腻不消化食物。医生用药时尽量避免润肠、滑肠之药,如桃仁、胡桃肉、芝麻、杏仁、柏子仁等。

3.经后可服健脾益肾中药调理,增强脾、肾功能,调整冲任气血平衡,能防止复发。

4.对经行泄泻久治不愈者,或症状明显加重者,应考虑肠道病变可能,作大便常规、大便培养或肠镜检查等。

本文由感康体检网编辑发表。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

最新更新

最新中医妇科

快速预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