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医药简史
在近代史上,傣族聚居的边疆地区,疟疾、霍乱、伤寒、鼠疫等10多种烈性传染病流行,尤以疟疾为甚,广大傣族人民缺医少药,十分痛苦。目前医院、卫生防疫站、疟疾防治所以及妇幼保健机构迅速建立,乡有卫生院(所),许多村有医疗站,早已扑灭了鼠疫,控制了疟疾、霍乱、伤寒等传染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芒市过去是闻名的疟疾区,原有5000名傣族居民,由于病魔的侵袭,到1949年只剩1800余人,而现在已成为近3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镇。
傣族人民千百年来在特殊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为了生存下来,发展和繁衍后代,造福于子孙,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医药遗产。这些医药遗产是我国傣族人民在与有神论、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不断斗争中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的医药知识。据《贝叶经》记载的史料说:早在2500多年前傣族就有了自己的医药。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国土资源》第一节推断的时间来看:“当补腊萨哈”(橄榄时期),相当于公元前536年(距今2520年以前)傣族便有了民药。据我国《逸周书・王会解》的记载,傣族医药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与印度医药学的发展和印度小乘佛教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从现在发掘的《夏牙三哈雅》一书产生的年代来看,佛主释加牟尼[佛历339~420年(公元前964~前884)]的同龄人,贴身警卫、秘书,也是释加牟尼的徒弟,在释加牟尼身边主管医药及其经书的阿仑达听,为了归纳整理一套有关傣医药方面的医药学专著,曾数次向佛主释加牟尼跪拜请求,在得到释加牟尼的许可后,阿仑达听根据纳腊达和戛古先塔(传说10万年以前和几万年以前)历代相传下来的经书《纳腊达俄》《纳腊达叫》《纳西达迭》《纳西达费》《迭哈西腊》以及《三比打嘎》(论经学说)的《苏点打》《文乃》《阿皮塔麻儿干比》等经书中记载的医药知识,摘录整理编成《戛牙三哈雅》一书。成书后,阿仑达听在一次盛会上再次向佛主释加牟尼跪拜致敬,并宣布说:“我们神圣、英明、伟大的佛主是天上的大师,文武学识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前人………”“今天我要向在坐的人们及佛教讲一下远古的历史所记载的纳腊达,经书中虽有所记述的医药知识,但不完整,有的尚未讲述清楚。今天我要把人体的《戛牙三哈雅》更深更细地向所有的人们及佛教(指当时在场的人)讲清楚……”。据推测阿仑达听大约于佛历380年(公元前924年)写完这套有关傣医药的第一部专著。
在傣族医药形成和发展史上,傣族医学文献中记录的内容十分广泛,各种经典描述有同有异,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傣族人民经过千百万年的艰苦实践一一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斗争,认识了人与自然、疾病的相互关系;通过“神农尝百草”的活动,懂得了对各种动植物服食的经验,并根据其复杂的味道,逐渐产生了理性认识,并给予分类命名;为了适应恶劣的气候环境,远古原始群的傣族先民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常把一些御寒,解暑,可预防疾病的动、植物的叶、皮用来做衣御寒,煎煮当茶饮,从而产生了保健知识,这一演变过程深深地植根于民众之中。二是吸收了一部分中医药学的理论知识。三是吸收并发展了古印度医学理论知识,通过南传上座部佛教作为传播媒介传入傣族社会。这三个方面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傣医药。傣族文献均不署作者姓名,这是信奉佛教,崇拜佛祖之故。其文献的版本沿革分为“贝叶经”和“红版经”两种,在这两种版本出现之前,多将文字刻于竹片上,后来由于造纸术生产问世改变了这种原始记录方法。
文献种类大致分3大类型,第一类为南传“三藏经”,即“经藏”,“律藏”,“论藏”(统称佛经)。第二类为“实用经”,这一部分不属佛教经典范畴,多为民间学者所著,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天文、历算、地理、文学、艺术、诗歌、谚语、民间故事、宗教故事、社会事物、伦理道德、医药常识等等。第三类为“科幻经”,主要记述医学理论、农田水利、其他科技语文等。傣医药常识在“佛经”、“实用经”、“科幻经”中都有记述,它充分体现了傣族文明的象征。
医药常识最多的部分文献:
《罗格牙坦》,为巴利语音译,傣语称《坦乃罗》(作者和成书年代不清),记述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语音学;二是文学艺林;三是医学、药物学、气功等,较集中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季节、气候的相互关系等。书中记述说:千百万年前,原始傣族先民通过吃草根树皮和野生植物的叶、花、果、籽作为充饥时粮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识到各种植物种类的不同,果实味道的差异,食用后给身体带来的不同作用(产生各种生理现象上的变化),从而获得了药物学的知识,为后世医家深入探索傣医学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史学价值。
《阿皮踏麻基干比》,属于佛教经典“论藏”部分,共7册,原版本起源时间无法考证,但有学者认为它是2000多年以前的产物,现在流传民间的许多手稿本皆源于这部史籍中。书中零散地记述了人体病理、生理、自然与人、人与疾病的关系等。
《戛牙三哈雅》共分5集,1~2集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人体受精与胚胎的形成;人和自然的生存关系,人体《坎塔挡细》即:五个方面的内容,亦为”“五蕴”(色、受、行、想、识)和人体的四要素“塔、都、挡,、细”(风、火、水、土)的平衡与盛衰等。并阐述了人体内32类体属及其细胞、脏腑等1500种物质成分及其组织结构;寄生虫;人体生命的起源、循环、新陈代谢等等。用《坎塔档细》和“四塔”[爹卓塔(火),佤约塔(风),阿波塔(水),巴塔维塔(土)〕的理论形象地解释了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论述了人的居住环境与病因,并将一年12个月分为“腊鲁档三”(热季、冷季、雨季)三个季节,认识到不同季节的发病和特点,提出了合理的用药方法。3~5集主要叙述了乌达戛佤、阿杰乌二人到“天边”取经的经过。释加牟尼去世之后,傣族又经历了阿扎撒塔鲁王朝560年(公元前544年)、提里加夫王朝622年(公元16年)、阿奴王朝1349年(公元638年)。至今已有2951年的悠久历史。
《帷苏提玛嘎》,是一本讲解傣医人体生理解剖学比较全面的古文献,由南传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公元前2世纪由觉音编著为巴利语梵文经典,后为叶均译为《清净道论》。主要讲述“塔都档细”,即“巴他维塔者”(巳利语),傣语称之为“塔拎”,意即“土”;“啊波塔都”(巴利语),傣语称之为“塔喃”,意即“水”;“爹卓塔都”(巴利语),傣语称“塔菲”,意即“火”;“佤约塔都”(巴利语),傣语称“塔拢”,意即“风”。本书从病理生理变化的角度较系统地论述了人体内“土、水、火、风”的动态平衡关系,认为它是促进和构成人体不可缺少的四种物质元素,又谓“四大生机”现称“四塔”。此外,还专题记述了人类生命的起源和人体的基本结构“夯塔档哈”,即“鲁巴夯塔”――形体蕴;“稳然纳夯”――心蕴;“维达纳夯”――受觉蕴;“先牙纳夯塔”――知觉蕴;“山哈腊夯塔”――组织蕴,现称“五蕴”。傣医五蕴与佛经中记述的五蕴(色、受、行、想、识)大同小异,各自都从理论上说明了构成人体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明确指出了“人类生命体的形成是由“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男根、女根(实为不同的染色体),命根(维持生命存续的各种物质元素),心所依处(精神意识),身表(指在高级神经中枢的支配下所表现的“动能”现象)、语表(语言)、色柔软性(软体器官)、色积集(指形成胚胎的一切物质元素)、色相续(再生、发育成长延续),色老性(衰老、退化)、色无常性(生理机能的异常变化),以及肝、胆、脾、肺、肾、心、发、爪、齿、汗毛、皮、骨、肉、腱、大小肠、胃、尿、虫类(含细胞)、土、水、火、风等89种物质要素构成的。认为人体约有500万根头发,900万根毫毛,20枚指(趾)甲,28~32颗牙,900块肌肉,900根筋(腱),300块骨头。阐述了心、肝、肺、脾、肾等重要生命脏器的生理机能活动和病理变化,人体内10大类,80个支系的1500种“哈滚暖”,傣语即“小虫”(相当于现代所讲的虫卵和细胞)等。
随着年代的推进,还有一些解释人体结构的文献,如《玛弩萨罗》《嘎牙维腊底》等。
《巴腊麻他坦》属实用经部分,全书共17册,4~5册详细分解叙述了体内“塔拎”(土-机体的20种组织器官);“塔喃”(水的12种成份);“塔菲”(4把火的生理机能);“塔拢”(6股风的作用),土、水、火、风相互之间此消彼长,此盛彼消,此生彼灭的共栖关系等。
《刚比迪萨嫡巴尼》(诊断书)、《刚比迪萨沙可菊哈》(看舌诊断书)、《刚比迪萨沙可》(幼儿摸诊书)。这三部著作从不同侧面论述了傣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其中《刚比迪萨嫡巴尼》云:导致人类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四,1.“嘎麻”(先天所致);2.“基达”(情志所致);3.“乌嘟”(自然、季节、环境变化所致);4.“啊哈腊”(饮食内伤所致)。
《刚比迪萨沙可菊哈》一书中讲述了有似中医看舌象诊病的提法。《刚比迪萨沙可》记录了诊断须知的13法,“四塔”和“五蕴”与病因病机的关系,充分体现并突出了傣医诊病的特点。
《挡哈雅龙》,是傣医药史料中最著名的一部综合性巨著,是1323年民间的一个学者帕雅龙真哈(土司的一个武官)转抄的西双版纳傣文音译注释本,原始版本现流失国外。该书中记录的内容十分丰富,叙述了人体的肤色与血色;多种疾病变化的治疗原则;病因及处方;人和自然与致病的关系;论“四塔”相生相克与处方;药性与肤色;年龄与药力药味;处方及其他等方面的内溶。另外还系统地阐述了近100种“风证”(病)、介绍了原始宗教时期最早的复方“滚嘎先思”(价值万银方),“雅叫哈顿”(五宝药散),“雅叫帕中补”(亚州宝丸)等数百个方。这些宝贵的医药知识编写内容大都是选自于《阿皮塔麻几干比》这套经书中。从而更加确切地知道,傣医药的起源及其基本理论的形成也是2900多年前就有的,为本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贡献。
在诊治疾病方面他们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医疗方法,诊病时以“望、闻、问、摸”为主,如在《戛比底沙底巴女》一书中,论述了因风引起的病态反应就有41种。当临床上看到神疲、多寐、章格章纳(易怒)之症时,属巴塔维塔(土)偏盛致病,病位多在肝胆、脾胃,如兼见肤色黑,提示血为苦性,含糖少,用药时宜下酸味和甜味药。在问诊中注重患者的居住环境条件,如居高寒山区、湖海易生风、生湿,若肤色黑红属血辣、酸少,治疗时宜选平性药、凉性药等等。故在四塔相生相克与致病的关系方面,与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有相似之处。在用药上也有类似中医汤头的固定配方,热病用寒凉药,寒病用温热药,虚病用补益药等等。根据不同的致病因素,分为四个不同的病因取名定方为“雅塔”,如用于因风致病的方药定名为“佤约塔雅塔”,用于因火致病的方药定名为“爹卓塔雅塔”,用于因水致病的方药定名为“阿波塔雅塔”,用于因土致病的方药定名为“巴塔维塔雅塔”。随着年代的推进,医学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充实,《中国药典》(1997年版)收载的傣药“雅沙里门挪”、“雅叫帕中补”,均与古老的前四种方药不同,但它们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民间被广泛流传和运用。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傣族医药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来源于长期的生活实践和临床实践,但它是封建部落时代所产生的,由于受当时生产水平和自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加之在旧中国傣医药饱受歧视,得不到发展,曾经约有200多万人口的西双版纳,因疟疾瘟疫的流行,到20世纪50年代只剩下了近20万人,人民处在疾病交加、苦难深重的水深火热之中,真是“万户萧疏鬼唱歌”。傣医药处于濒临湮没的绝境中。因此,对人体生理、病理及其药理现象的认识,理论的探讨基本上还停留在朴素的直观认识阶段,对疾病的内在联系认识比较笼统,故在学习傣医药学时一定要用辨证的哲理、方法作指导,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把傣医药学与其他传统医学知识和现代医学知识结合起来,创造出它灿烂的民族之光,更好地利国利民。
1949年以来,认真贯彻党的“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并努力提高”的方针,傣族的传统医药得到了重视,并作了不少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大批医疗队进驻西双版纳,深入村村寨寨,宣传和发动群众“送瘟神”,对人民健康危害最大的疟疾及其他传染病进行了防治和根治,驱散了笼罩在傣族及其他民族头上的乌云,赶走了“瘴气”的阴影,使这个有名的“瘴疠”之乡获得了生机,摆脱了死亡的枷锁,从而结束了“10个鸡蛋换一片阿的平”的历史。在这个历史的变革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傣医药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
傣医药人员与其他民族的科研人员密切合作,把散在民间或流落国外的部分傣医药手稿本收集起来,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方法加以整理研究,翻译成汉文,用傣汉两种文字编辑出版了《西双版纳傣药志》共四集,收载傣药405个品种,225个科,377个属。1983年又翻译、编辑出版了《西双版纳古傣医药验方注释》第一集,与《傣医传统方药志》一道共收载古傣医药验方210个。
近期你会发现,身边无论儿童还是成人,“中招流感”之人不在少数。国家流感中心监测显...[详细]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社区康养已经成为维护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区康养...[详细]
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科学抗衰老,延缓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成为许...[详细]
新年开学之初,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问题引发了大量的讨论,从预防和临床治疗的角度,...[详细]
很多“阳过”的人都有这么一个感受,那就是咳起来实在要命。咳嗽作为新冠感染最常见的...[详细]
持续3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各地肆虐。但正如人们常说的,大疫出良方,以连花清瘟...[详细]
因为近两年疫情的原因,一提到连花清瘟,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对于新冠肺炎的治疗。其实...[详细]
近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在其主办的120期《儿科通讯》上,发布了...[详细]
“咳得喉咙都撕裂、胸口都痛!”“因为一直在咳嗽,睡不了整觉,太难受了!”“感觉肺...[详细]
藏药资源――概述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高原,是我国藏族人民的聚居之地,也...[详细]
早期农业对壮医药的促进作用(2)四、动物类壮族地区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林吕何《广西...[详细]
蒙医治则与治法蒙医治疗强调“治未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三素”和“因...[详细]
(一)藏族医学藏医药学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详细]
傣族医药简史在近代史上,傣族聚居的边疆地区,疟疾、霍乱、伤寒、鼠疫等10多种烈性...[详细]
探究蒙族医学独特的触诊医生通过手的感觉进行诊断,进一步明确望诊和问诊所不能肯定的...[详细]
外敷疗法和灸法在蒙古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蒙古人很早就用蘸油烤热的毛毡做热敷,...[详细]
傣族医学理论体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带,大...[详细]
试论土家医学对气病的认识土家医认为人活的就是一口气,这口气就是生命之气,是构成人...[详细]
蒙医的三根蒙医同中医、藏医、维吾尔医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医药学的宝库。蒙医理论体系的...[详细]
热门推荐
甜茶藤
刺蓟散
野豌豆
黄花参
鹰不泊
蘘荷花
四生圆
和血散痛汤
牡蒿根
夺命汤
布朗耳蕨
椰根
羊毛绒球蟹
芩术四物汤
单方葶苈散
清肠饮
洗澡药
锈毛旋蒴苣苔
黄连消疳丸
大黄槟榔丸
驱风通
合掌散
赤芍药丸
小蓑衣藤
济阴孕阳封汗煎
狭叶败酱
甘青铁线莲
假木豆
芜荑
山梗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