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 >护理频道 >临床护理 >妇产科护理 > 产乳期母体变化

产乳期母体变化

更新时间:2023-04-02 03:41:45

分娩结束后至产后6周为产褥期。由于妊娠和分娩引起的全身各器官的变化,逐渐恢复到妊娠前状态。其中生殖系统变化最明显:子宫复旧,经过子宫肌纤维的缩复和内膜再生,子宫体积大大缩小,重量也由分娩时的1000g 减少至产褥期末的50g~60g,较非孕期稍大;产后1周宫颈内口关闭,产后4周,宫颈完全恢复至正常状态;产后3周,阴道皱摺重新出现;产后2日~3日,外阴水肿消退,处女膜因分娩而成为残缺不全的痕迹,称处女膜痕,是经产的重要标志;产后1周内,盆底组织水肿和淤血迅速消失,张力逐渐恢复;如有裂伤又未及时正确修补,可造成盆底组织松弛。产褥期乳房的变化是妊娠期变化的继续。产后2日~3日,乳房增大皮肤紧张,表面静脉扩张,充血,有时可形成硬结并使产妇感到疼痛。产后乳腺分泌乳汁的神经体液调节复杂。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有利于充足乳汁分泌,也有利于生殖器官和有关器官恢复。妊娠期血容量增加,于产后2周~3周恢复至未孕状态,产褥早期处于高凝状态,对防止产后出血是有利的,但产褥期高凝状态和下腔静脉血流缓慢也可成为形成血栓的因素。这种高凝状态需在产后4周才恢复。红细胞沉降率于产后6周~12周才能完全恢复。妊娠期胃酸减少,胃动素水平较低,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力下降,使胃肠道肌张力和蠕动力均减退。约在产后1周~2周才能恢复正常。此外,由于产后腹壁及盆底肌肉松弛,活动少,故容易发生便秘。产后1周内血容量明显增加,肾脏利尿作用加强,尿量增多。在分娩过程中,膀胱受压致使粘膜水肿,充血及肌张力降低,以及会阴伤口疼痛,不习惯卧床排尿等原因,容易发生尿潴留。不哺乳产妇通常在产后6周~10周月经复潮,平均在产后10周左右恢复排卵。哺乳产妇的月经复潮延迟,有的在哺乳期月经一直不来潮,平均在产后4个月~6个月恢复排卵。产后较晚恢复月经者,首次月经来潮前多有排卵,故哺乳产妇未见月经来潮却有受孕的可能。妊娠期出现的下腹正中线色素沉着,在产褥期逐渐消退。产褥期产妇的心理是处于脆弱和不稳定状态,。分娩后,多数产妇感到心情舒畅,然而,具有内向型性格、保守和固执的产妇,其依赖性、被动性,忧郁和缺乏信心较为明显。其中部分产妇在产后可进一步发展成为产后郁闷、焦虑等,即所谓的产后忧郁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以哭泣、忧郁和烦闷为主征的精神障碍。

产乳期母体随时间的变化总结:

一、生殖系统

(一)子宫

胎盘娩出后6周~8周,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此过程称子宫复旧(uterineinvolution)。主要表现为子宫体肌纤维的缩复和子宫内膜的再生。

1 子宫肌纤维的缩复在子宫收缩的过程中,子宫肌细胞数大致不变,但肌细胞长度和体积缩小,多余的胞浆变性自溶,通过溶酶体的酶系统,最后转化成氨基酸,由血液和淋巴带至肾脏排出。随着肌纤维不断缩复,宫体逐渐缩小,于产后1周子宫缩小至约妊娠12周大小,在耻骨联合上方可扪及,于产后10日~2周,子宫降至骨盆腔内,腹部检查扪不到宫底,直至产后6周~8周,子宫恢复到未孕时大小。由于妊娠期子宫潴留的大部分水分和电解质逐渐消失,子宫重量也逐渐减少,由分娩时的1000g 至产后1周时的500g,产后2周时的300 g以及产后6周~8周时的50 g~60 g,较非孕期稍大。

2 子宫内膜的修复胎盘从蜕膜海绵层分离排出后,胎盘附着面立即缩小至大小、面积仅为原来一半,导致开放的螺旋动脉和静脉窦压缩变狭窄,在正常凝血功能影响下,形成血栓,出血逐渐减少直至停止。其后创面表面坏死脱落,随恶露自阴道排出。残存的子宫内膜基底层腺体和间质细胞迅速增生,形成新的功能层。整个子宫新生内膜缓慢修复,约于产后第3周,除胎盘附着面以外,宫腔表面均由新生内膜修复,胎盘附着面全部修复需至产后6周。如在此期间,胎盘附着面因复旧不良,出现血栓脱落,可导致晚期产后出血。

3 子宫颈的复原产后当时子宫颈松软,外口如袖管状,紫红色,水肿,厚约1 cm 。次日,宫口张力逐渐恢复,产后2日~3日,宫口仍可容2指而产后1周,宫颈内口关闭,宫颈管形成。至产后4周时宫颈完全恢复至正常状态。仅因宫颈外口于分娩时发生轻度裂伤,又因裂伤多在3点及9点处,使初产妇的宫颈外口由产前圆形(未产型),变为产后“一”字型横裂(已产型)。

但在产褥早期(产后72小时内)由于子宫-胎盘循环停止和子宫的缩复,使大量血液从子宫进入体循环,同时由于妊娠子宫的压迫解除了,下肢静脉血流增加,以及妊娠期过多的组织间液回吸收,使血容量增加15%~25%,血液进一步稀释,利尿作用增强,此期间心脏负担加重,心搏出量可增加35%。正常产妇可以耐受,但对有心脏病患者容易诱发心力衰竭。循环血量在产后2周~6周才逐渐恢复正常。

2 凝血系统产褥早期处于高凝状态,妊娠晚期血小板下降而在产褥期很快回升,血中纤维蛋白原仍处于高水平,凝血酶原和凝血活酶系统也增强,这些对防止产后出血是有利的,但产褥期高凝状态和下腔静脉血流缓慢也可成为形成血栓的因素。这种高凝状态需在产后4周才恢复。

3 血液系统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值逐渐增多,白细胞总数于产褥期仍较高,可达2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梢减少,血小板数增多,红细胞沉降率于产后6周~12周才能完全恢复。

四、消化系统

妊娠期胃酸减少,胃动素水平较低,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力下降,使胃肠道肌张力和蠕动力均减退。产后由于孕酮水平下降,胃动素水平上升,促使消化功能逐渐恢复。产后胃肠道肌张力和蠕动力以及胃酸分泌约需1周~2周才能恢复正常。因此,产后数日内产妇仍然食欲欠佳,喜食汤食。此外,由于产后腹壁及盆底肌肉松弛,活动少,故容易发生便秘。

五、泌尿系统

由于产后子宫复旧及妊娠期潴留的水分进入循环,故在产后1周内血容量明显增加,肾脏利尿作用加强,尿量增多,而妊娠期发生的肾盂及输尿管扩张,约需4周恢复正常。在分娩过程中,膀胱受压致使粘膜水肿,充血及肌张力降低,以及会阴伤口疼痛,不习惯卧床排尿等原因,容易发生尿潴留。

六、内分泌系统

脑垂体、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于妊娠期发生的一系列改变,于产褥期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分娩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至产后1周时已降至未孕时水平。胎盘生乳素于产后6小时已不能测出。垂体催乳激素因人而异,哺乳产妇于产后数日降至60 / L, 吸吮乳汁时此值增高;不哺乳产妇则降至20μg / L。不哺乳产妇通常在产后6周~10周月经复潮,平均在产后10周左右恢复排卵。哺乳产妇的月经复潮延迟,有的在哺乳期月经一直不来潮,平均在产后4个月~6个月恢复排卵。产后较晚恢复月经者,首次月经来潮前多有排卵,故哺乳产妇未见月经来潮却有受孕的可能。

七。腹壁

妊娠期出现的下腹正中线色素沉着,在产褥期逐渐消退。初产妇紫红色妊娠纹变成银白色妊娠纹。腹壁皮肤受妊娠子宫增大的影响,部分弹力纤维断裂,腹直肌呈不同程度的分离,于产后腹壁明显松弛,腹壁紧张度需在产后6周~8周恢复。

八。产褥期的心理变化

产妇在产褥期的心理状态对其在产褥期的恢复及哺乳都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产褥期产妇的心理是处于脆弱和不稳定状态,其与产妇在妊娠期的心理状态、对分娩经过的承受能力,环境以及包括对婴儿的抚养、个人及家庭的经济情况等社会因素均有关。分娩后,多数产妇感到心情舒畅,然而,具有内向型性格、保守和固执的产妇,其依赖性、被动性,忧郁和缺乏信心较为明显。其中部分产妇在产后可进一步发展成为产后郁闷、焦虑等,即所谓的产后忧郁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以哭泣、忧郁和烦闷为主征的精神障碍。发病原因还不清楚,主要是社会心理性的,其中夫妻间的关系,及个人性格、品质至关重要。所以,社会心理上的护理,特别是丈夫、家庭的支持和关怀是最重要的。

本文由感康体检网编辑发表。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

最新更新

最新妇产科护理

快速预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