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结束后至产后6周为产褥期。由于妊娠和分娩引起的全身各器官的变化,逐渐恢复到妊娠前状态。其中生殖系统变化最明显:子宫复旧,经过子宫肌纤维的缩复和内膜再生,子宫体积大大缩小,重量也由分娩时的1000g 减少至产褥期末的50g~60g,较非孕期稍大;产后1周宫颈内口关闭,产后4周,宫颈完全恢复至正常状态;产后3周,阴道皱摺重新出现;产后2日~3日,外阴水肿消退,处女膜因分娩而成为残缺不全的痕迹,称处女膜痕,是经产的重要标志;产后1周内,盆底组织水肿和淤血迅速消失,张力逐渐恢复;如有裂伤又未及时正确修补,可造成盆底组织松弛。产褥期乳房的变化是妊娠期变化的继续。产后2日~3日,乳房增大皮肤紧张,表面静脉扩张,充血,有时可形成硬结并使产妇感到疼痛。产后乳腺分泌乳汁的神经体液调节复杂。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有利于充足乳汁分泌,也有利于生殖器官和有关器官恢复。妊娠期血容量增加,于产后2周~3周恢复至未孕状态,产褥早期处于高凝状态,对防止产后出血是有利的,但产褥期高凝状态和下腔静脉血流缓慢也可成为形成血栓的因素。这种高凝状态需在产后4周才恢复。红细胞沉降率于产后6周~12周才能完全恢复。妊娠期胃酸减少,胃动素水平较低,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力下降,使胃肠道肌张力和蠕动力均减退。约在产后1周~2周才能恢复正常。此外,由于产后腹壁及盆底肌肉松弛,活动少,故容易发生便秘。产后1周内血容量明显增加,肾脏利尿作用加强,尿量增多。在分娩过程中,膀胱受压致使粘膜水肿,充血及肌张力降低,以及会阴伤口疼痛,不习惯卧床排尿等原因,容易发生尿潴留。不哺乳产妇通常在产后6周~10周月经复潮,平均在产后10周左右恢复排卵。哺乳产妇的月经复潮延迟,有的在哺乳期月经一直不来潮,平均在产后4个月~6个月恢复排卵。产后较晚恢复月经者,首次月经来潮前多有排卵,故哺乳产妇未见月经来潮却有受孕的可能。妊娠期出现的下腹正中线色素沉着,在产褥期逐渐消退。产褥期产妇的心理是处于脆弱和不稳定状态,。分娩后,多数产妇感到心情舒畅,然而,具有内向型性格、保守和固执的产妇,其依赖性、被动性,忧郁和缺乏信心较为明显。其中部分产妇在产后可进一步发展成为产后郁闷、焦虑等,即所谓的产后忧郁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以哭泣、忧郁和烦闷为主征的精神障碍。
产乳期母体随时间的变化总结:
一、生殖系统
(一)子宫
胎盘娩出后6周~8周,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此过程称子宫复旧(uterineinvolution)。主要表现为子宫体肌纤维的缩复和子宫内膜的再生。
1 子宫肌纤维的缩复在子宫收缩的过程中,子宫肌细胞数大致不变,但肌细胞长度和体积缩小,多余的胞浆变性自溶,通过溶酶体的酶系统,最后转化成氨基酸,由血液和淋巴带至肾脏排出。随着肌纤维不断缩复,宫体逐渐缩小,于产后1周子宫缩小至约妊娠12周大小,在耻骨联合上方可扪及,于产后10日~2周,子宫降至骨盆腔内,腹部检查扪不到宫底,直至产后6周~8周,子宫恢复到未孕时大小。由于妊娠期子宫潴留的大部分水分和电解质逐渐消失,子宫重量也逐渐减少,由分娩时的1000g 至产后1周时的500g,产后2周时的300 g以及产后6周~8周时的50 g~60 g,较非孕期稍大。
2 子宫内膜的修复胎盘从蜕膜海绵层分离排出后,胎盘附着面立即缩小至大小、面积仅为原来一半,导致开放的螺旋动脉和静脉窦压缩变狭窄,在正常凝血功能影响下,形成血栓,出血逐渐减少直至停止。其后创面表面坏死脱落,随恶露自阴道排出。残存的子宫内膜基底层腺体和间质细胞迅速增生,形成新的功能层。整个子宫新生内膜缓慢修复,约于产后第3周,除胎盘附着面以外,宫腔表面均由新生内膜修复,胎盘附着面全部修复需至产后6周。如在此期间,胎盘附着面因复旧不良,出现血栓脱落,可导致晚期产后出血。
3 子宫颈的复原产后当时子宫颈松软,外口如袖管状,紫红色,水肿,厚约1 cm 。次日,宫口张力逐渐恢复,产后2日~3日,宫口仍可容2指而产后1周,宫颈内口关闭,宫颈管形成。至产后4周时宫颈完全恢复至正常状态。仅因宫颈外口于分娩时发生轻度裂伤,又因裂伤多在3点及9点处,使初产妇的宫颈外口由产前圆形(未产型),变为产后“一”字型横裂(已产型)。
但在产褥早期(产后72小时内)由于子宫-胎盘循环停止和子宫的缩复,使大量血液从子宫进入体循环,同时由于妊娠子宫的压迫解除了,下肢静脉血流增加,以及妊娠期过多的组织间液回吸收,使血容量增加15%~25%,血液进一步稀释,利尿作用增强,此期间心脏负担加重,心搏出量可增加35%。正常产妇可以耐受,但对有心脏病患者容易诱发心力衰竭。循环血量在产后2周~6周才逐渐恢复正常。
2 凝血系统产褥早期处于高凝状态,妊娠晚期血小板下降而在产褥期很快回升,血中纤维蛋白原仍处于高水平,凝血酶原和凝血活酶系统也增强,这些对防止产后出血是有利的,但产褥期高凝状态和下腔静脉血流缓慢也可成为形成血栓的因素。这种高凝状态需在产后4周才恢复。
3 血液系统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值逐渐增多,白细胞总数于产褥期仍较高,可达2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梢减少,血小板数增多,红细胞沉降率于产后6周~12周才能完全恢复。
四、消化系统
妊娠期胃酸减少,胃动素水平较低,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力下降,使胃肠道肌张力和蠕动力均减退。产后由于孕酮水平下降,胃动素水平上升,促使消化功能逐渐恢复。产后胃肠道肌张力和蠕动力以及胃酸分泌约需1周~2周才能恢复正常。因此,产后数日内产妇仍然食欲欠佳,喜食汤食。此外,由于产后腹壁及盆底肌肉松弛,活动少,故容易发生便秘。
五、泌尿系统
由于产后子宫复旧及妊娠期潴留的水分进入循环,故在产后1周内血容量明显增加,肾脏利尿作用加强,尿量增多,而妊娠期发生的肾盂及输尿管扩张,约需4周恢复正常。在分娩过程中,膀胱受压致使粘膜水肿,充血及肌张力降低,以及会阴伤口疼痛,不习惯卧床排尿等原因,容易发生尿潴留。
六、内分泌系统
脑垂体、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于妊娠期发生的一系列改变,于产褥期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分娩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至产后1周时已降至未孕时水平。胎盘生乳素于产后6小时已不能测出。垂体催乳激素因人而异,哺乳产妇于产后数日降至60 / L, 吸吮乳汁时此值增高;不哺乳产妇则降至20μg / L。不哺乳产妇通常在产后6周~10周月经复潮,平均在产后10周左右恢复排卵。哺乳产妇的月经复潮延迟,有的在哺乳期月经一直不来潮,平均在产后4个月~6个月恢复排卵。产后较晚恢复月经者,首次月经来潮前多有排卵,故哺乳产妇未见月经来潮却有受孕的可能。
七。腹壁
妊娠期出现的下腹正中线色素沉着,在产褥期逐渐消退。初产妇紫红色妊娠纹变成银白色妊娠纹。腹壁皮肤受妊娠子宫增大的影响,部分弹力纤维断裂,腹直肌呈不同程度的分离,于产后腹壁明显松弛,腹壁紧张度需在产后6周~8周恢复。
八。产褥期的心理变化
产妇在产褥期的心理状态对其在产褥期的恢复及哺乳都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产褥期产妇的心理是处于脆弱和不稳定状态,其与产妇在妊娠期的心理状态、对分娩经过的承受能力,环境以及包括对婴儿的抚养、个人及家庭的经济情况等社会因素均有关。分娩后,多数产妇感到心情舒畅,然而,具有内向型性格、保守和固执的产妇,其依赖性、被动性,忧郁和缺乏信心较为明显。其中部分产妇在产后可进一步发展成为产后郁闷、焦虑等,即所谓的产后忧郁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以哭泣、忧郁和烦闷为主征的精神障碍。发病原因还不清楚,主要是社会心理性的,其中夫妻间的关系,及个人性格、品质至关重要。所以,社会心理上的护理,特别是丈夫、家庭的支持和关怀是最重要的。
今年入春以来甲流在全国范围流行,身边无论儿童还是成人,“中招”之人不在少数,抗病...[详细]
根据疾控部门流感监测,当前我国流感病毒活动水平有所增,多以甲型流感为主,关于甲流...[详细]
近期你会发现,身边无论儿童还是成人,“中招流感”之人不在少数。国家流感中心监测显...[详细]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社区康养已经成为维护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区康养...[详细]
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科学抗衰老,延缓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成为许...[详细]
新年开学之初,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问题引发了大量的讨论,从预防和临床治疗的角度,...[详细]
很多“阳过”的人都有这么一个感受,那就是咳起来实在要命。咳嗽作为新冠感染最常见的...[详细]
持续3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各地肆虐。但正如人们常说的,大疫出良方,以连花清瘟...[详细]
因为近两年疫情的原因,一提到连花清瘟,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对于新冠肺炎的治疗。其实...[详细]
老妈妈们习惯用臀部大小来判断生产的难易程度,但专家认为,臀部大并不代表生产能顺利...[详细]
生活节奏过快,有些妇科问题往往被女性朋友忽略。妇科专家指出,这样忽略一些妇科问题...[详细]
我国旧习惯生孩子不懂得消毒,导致发生产褥热的很多,而产褥热主要是产前及产时不卫生...[详细]
据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站近日报道,美国专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则研...[详细]
准妈妈丽丽怀孕前很喜欢吃辣,同事们给她起了个绰号:辣妹子。怀孕后,她依然改不了这...[详细]
洗衣机成妇科病新源头洗衣机清洗其实是将某些菌种传染给了下一筒衣服的过程,一些菌种...[详细]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即经皮股动脉穿刺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一种新方法,...[详细]
当您惊喜地知道您已经成为一名准妈妈时,您一定开始选择产科医院。千万别着急做决定,...[详细]
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仍不得不待在家里邋遢不堪地忍受这30天光阴吗?当然不是,...[详细]
怀孕头8周血糖高,胎儿更易畸形随着糖尿病发生率的不断增加,妊娠合并1型或2型糖尿...[详细]
热门推荐
三聚氰胺超标奶粉致中毒
慢性钡中毒引起低钾性麻痹2例
餐桌垫报纸惹油墨中毒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
氰化物中毒抢救分析
假沸豆浆不能喝
急性中毒的抢救处理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症状
中暑衰竭体征
认识沥青谨防中毒
肉毒杆菌中毒症状凶险
杀虫米中毒如何急救
九种致命的食物搭配千万要小心
不怕中毒你还在吃剩饭?
职业性急性钡中毒诊断标准
识别:最易掺毒的15种食品
多吃黄瓜预防酒精中毒
喝茶也要防中毒
老人感染,体温降低
12种生活用品比含铅物更危险
铍中毒的实验室检查
普通家用金属器皿也会中毒
铊中毒的急救治疗
喝酒伤害可以这样降低
中暑衰竭诊断病例1例
生豆浆中毒症状如何
马桑果不是桑椹食用谨防中毒
卤水中毒的救治法
煎炒5分钟除蔬菜农药效果最好
浓茶咖啡速解急性酒精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