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 >中医频道 >中医特色 >推拿按摩 > 论“分层理论”对推拿手法研究的意义

论“分层理论”对推拿手法研究的意义

更新时间:2024-04-27 02:21:29

推拿手法经数千年历代医家的钻研与总结…,在有关操作的技术规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施术要领与原则。但这些宝贵的传统理论往往是以其在长期实践及经几代师承积累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用高度概念化的古代语言来表达的,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与科学的表达,对于初学者在理解时往往会觉得深奥难懂,难以得其精髓,致使入门遥远。推拿同行之间沟通交流时,由于缺乏客观的手法评价标准,好的经验难以重复和传播,同样的方法难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致使推拿手法一直处于低水平的“经验医学”阶段,学生在学习以后,还要靠自己慢慢“悟”,难以“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使推拿有更长远的发展。

基于以上的困惑,作者在长期的推拿教学与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了“分层理论”,分层理论就是将治疗部位的皮肤到骨骼的距离分为10层,皮肤表面为0层,骨骼为10层,其间分别为1~9层,将每种手法的操作力度用层数来表示。

可以这样去理解这种方法:把左手拇指指腹部放在左手虎口肌肉丰满的地方,当拇指指腹部对皮肤无任何压力时为0层,其后逐渐加力1、2、3……层,直到压到骨膜无法再压下去为止就是10层,那么这其中的就可以理解为1—9层。如摩法的着力层较浅,在2—3层,推法的着力层较深,在5~6层,弹拨法更深,在7~9层。在推拿实践中可以这样来理解掌握手法的操作要领。下面分别论述“分层理论”对推拿手法研究的意义。

1 “分层理论”在理解手法操作要领中的意义

推拿手法的操作要领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达到渗透的目的”。“持久”是指操作手法要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作用,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并维持一定时间,以使手法的刺激积累能产生良好的作用。“有力”是指手法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力度,所谓的“力”不是指单纯的力量,而是一种功力或技巧力,而且这种力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对象、部位、手法性质以及季节变化而变化。“均匀”是指手法动作的幅度、速度和力量必须保持一致,既平稳又有节奏。“柔和”是指动作要稳、柔、灵活,用力要缓和,力度要适宜,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渗透”是指手法作用于体表,其刺激能透达至深层的筋脉、骨肉、甚至脏腑。这其中“有力”容易理解,但难以把握合适的度,用多大的力才是“有力”?“有力”与“柔和”不是一对矛盾吗?如何实现力量“均匀”?这、四条要领看起来表达的都非常准确,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却很难理解,难以准确把握。下面我试用“分层理论”来解释手法操作要领。 揉法是一个周期性动作系统手法,按“分层理论”,揉法的分层是4~7层,以手指罗纹面、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全掌着力吸定于施术部位的第4层,在4—7(又7-4)的层面上做轻柔和缓的环旋运动,称为揉法。在分层操作的周期性过程中,由于手法操作的范围固定于4-7层之间,力量持续、稳定,容易达到“有力”的要求;力量消耗较少,能“持久”操作,没有大起大落,没有从O~7层的冲击力,能够较容易地实现“均匀”、“柔和”的操作规范,很容易达到“渗透”的目的。

“分层理论”还可以为揉法操作的轻重分级,如在4~5层操作为轻,在5~6层操作为中,在6~7层操作为重。

2“分层理论”在作用于人体软组织的手法中的应用作用于人体软组织的手法是推拿手法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十余种,下面分别用“分层理论”来重新定义操作方法和要领。

2.1 推法

用指、掌、肘部等着力,在操作部位4~6层的层面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运动,称为推法。操作时指、掌、肘等要紧贴体表,缓慢运动,力量均匀、渗透。

2.2拿法

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在操作部位和穴位上5—7层的层面上进行一紧一松的捏提,称为拿法。力量应由5~7层再7—5层,连续而有节奏,缓和而连贯,接触点在指腹而不应在指尖,腕部放松。

2.3捏法

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操作部位4—5层的层面上挤压肌肤,称捏法,用力要求4~5层再5~4层,均匀而有节律。

2.4按法

用指、掌、肘等按压体表,称按法。力量应由5—7层再7~5层周期性用力,稳而持续,垂直向下不可使用暴力。着力点应固定不移。

2.5点法

用指端、屈曲之指间关节或肘尖,集中力点,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称点法。操作时要求力量在6—8层再8—6层作用,力量深透。

2.6摩法

以指、掌等附着于一定部位上,在操作部位2—3层的层面上作旋转运动,称摩法。肘关节应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缓和,保持一定节律。

2.7一指禅推法

以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锋为着力点,在操作部位4-6层再6—4层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屈伸活动,称一指禅推法。肩、肘、腕、指各关节必须自然放松,拇指要吸定在皮肤上,不能摩擦及跳跃。力量均匀深透,保持一定的压力、频率及摆动幅度,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2.8攘法

侧掌攘法:由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带动空拳在操作部位4—6层再6-4层的层面上滚动,称攘法。

2.9揉法

以前臂和腕部的自然摆动,通过手指罗纹面、鱼际、掌根等部位对一定部位或穴位的4—7层再7—4层的层面上旋转施压,称揉法。

2.10擦法

以手掌或大鱼际、小鱼际附着在操作部位2—4层的层面上进行直线往返摩擦,称擦法。操作时以肩关节为支点,运动的幅度较大,紧贴皮肤,力量应较小,运动均匀,频率在每分钟l00次左右。

2.11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紧贴皮肤在3—4层的层面上,作上下或左右往返运动,称为抹法。动作宜轻巧,灵活。

3“分层理论”在运动关节类手法中的应用

使关节做被动活动,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屈伸、旋转、内收、外展等运动的一类手法,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要求遵循关节运动位区原则,人体运动解剖结构学原则与省力原则。用“分层理论”分析,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可理解为0~10层,下面以腰椎斜扳法为例说明“分层理论”在运动关节类手法中的意义。

腰椎斜扳法的操作要点是:受术者取侧卧位,下面的下肢伸直,上面的屈曲,术者面向其站立,以一肘抵住肩部前推,另一肘按压于臀部,两肘协调施力,先作数次腰椎5。8层的小幅度的扭转运动,也就是在腰椎总活动度50%~80%的范围内活动,待腰部完全放松后,再使腰椎旋转至有明显阻力即最大生理活动度,也就是“分层理论”的第l0层时,做一个突然的10~11层的快速扳动,即可成功完成斜扳法。在这里“分层理论”使扳法的活动幅度有了一个量化的指标,而且明确了最后用力的活动幅度是10~11层,也就是要先达到l0层的最大活动幅度再用力到超出最大活动幅度很小的范围,即ll层,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过大幅度运动造成损伤,对于初学者尤其重要。

4“分层理论”对推拿手法发展的意义

4.1教学“分层理论”让学生容易明确自己手法操作的力量和深度,容易理解“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手法操作要领,避免初学手法者经常出现的冲击力过大造成的不适感或力量过小没有渗透力,使传统的手法教育重在感性地“悟”转变为可以量化地去做,尽快掌握手法要领。

4.2科研 “分层理论”可以使推拿科研更有科学性、可重复性,原来模糊的“轻手法”、“重手法”有了量化的指标"J,结果更有说服力,有利于研制更科学的手法测定仪,也有利于优秀成果的推广应用。

4.3 继承和交流 “分层理论强大的优点在于把靠感性难以定量的手法操作量化:可以把前辈的经验量化地记录下来,使得手法高质量的继啄和交流成为可能,也为手法的标准化、规范化打下了理论基础,为推拿学术更快、更有效地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由感康体检网编辑发表。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

最新更新

最新推拿按摩

快速预约
友情链接